以往,企業在產品設計時往往以功能與成本為導向,缺乏對后端回收拆解和再生利用的考量;報廢環節則依賴消費者和第三方回收機構,生產者既無回收義務,也無法獲取鏈條下游信息,資源循環鏈條多環節斷裂。這種斷層直接導致資源循環鏈條多處梗阻,本可再生利用的資源反而成為環境負擔,循環經濟效益難以實現。
想要充分釋放“以舊換新”的循環經濟潛力,關鍵在于系統性推動生產者責任向全生命周期維度拓展。引導生產者責任范疇從傳統的生產制造,全面拓展至涵蓋產品設計、流通、回收利用直至最終無害化處置的全過程,構建“從搖籃到再生”的完整責任鏈條。
前端驅動生態設計。鼓勵企業首要考慮生態設計理念,推廣模塊化架構、易拆解結構、環保材料選用及耐用性提升等關鍵技術,從源頭降低產品在廢棄階段的回收復雜度、資源損耗和潛在環境風險,為高效循環奠定物理基礎。
中端拓展再生應用。通過法規設定重點行業再生材料(材料行業分析報告)使用比例目標,為循環利用創造穩定市場預期;同時配套實施財稅激勵政策和綠色供應鏈準入機制,形成政策組合拳,引導企業主動構建內部或跨企業的再生資源利用體系。
后端壓實回收義務。健全法規標準,明確生產企業對其廢棄產品的回收、拆解與無害化處理責任。探索建立生產者責任組織(PRO)或回收基金,以及企業責任履行積分制度,對主動投資回收網絡、超額完成回收目標或使用先進拆解技術的企業給予實質性獎勵;反之,對非法拆解、污染環境的行為實施嚴厲懲處。通過內化環境成本、完善法規框架,系統性重塑線性經濟模式,為資源高效循環筑牢制度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