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應農產品消費變化趨勢,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、產品結構、生產結構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新認證綠色、有機、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3.6萬個,認證數量較“十三五”末增加70%,每年向社會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實物總量超過2億噸,2024年綠色食品(食品行業分析報告)銷售額6097.8億元。各地堅持“產出來”“管出來”一起抓,帶動農業生產邁向綠色化、優質化,今年上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.9%的較高水平。
地標農產品是綠色優質農產品中的重要一類。我國遼闊的疆域、多樣的氣候孕育了遍布全國的地標農產品資源。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呂捷說,地標農產品是優質、安全的代名詞,其蘊含的稀缺性、品質保障與文化附加值,高度契合當前消費浪潮。近年來,一批特色鮮明、品質優良的地標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,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有效提升。據統計,截至2024年底,我國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544個,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經營主體總數近3.3萬家,地理標志產品直接產值超過9600億元,連續多年穩定增長。
食品是農產品加工的主要載體,也是農產品消費的重要方式。今年上半年,工業和信息化部遴選發布了哈爾濱紅腸、西湖龍井茶等39個第一批重點培育的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名單,對帶動農產品消費發揮了積極作用。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說,食品工業是基礎性產業,向上承接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,向下拉動群眾日常飲食消費。要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,做足“糧頭食尾”“畜頭肉尾”“農頭工尾”文章。在此基礎上,加強規劃引領和要素支持,推動食品工業提質升級,從而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。
農產品流通連接田間和餐桌,是優化供給、擴大消費的重要環節。我國每年生鮮農產品消費規模高達10億噸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底,商務部支持建設各類農產品冷鏈設施近2000萬立方米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長全表示,建設高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,有利于降低流通損耗、拓寬上行渠道。要結合城鄉商貿流通網絡建設,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、菜市場、生鮮超市改造升級,補上冷鏈物流設施短板,降低流通損耗,更好滿足南菜北運、西果東送等跨區域、遠距離調運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