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時間,知名餐館使用預制菜一事引發廣泛爭議,讓“預制菜”再次成為公眾焦點。分析認為,爭議核心并非單純“預制菜”概念,而是其觸及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。國家規定、行業標準與公眾認知存在差異,消費者并非不能接受預制菜,而是反感商家以“預制”充“現炒”,希望吃得明白、自主選擇。
2024年3月,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通知,明確了預制菜的定義,強調其經工業化預加工制成,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。同時,規定餐飲商家需公示預制菜使用情況,保障消費者知情權。
預制菜浪潮在推動餐飲行業變革的同時,也為廚電行業催生了新變化。2020年,預制菜曾帶動廚電熱潮,但因C端消費者接受度不及預期,兩者聯動降溫。不過,廚電產品便捷、高效的發展方向未變,只是走上了與預制菜不同的道路——炒菜機器人興起。
炒菜機器人正在B端餐飲市場掀起巨浪。京東旗下“七鮮小廚”采用炒菜機器人烹飪,橡鹿科技研發的“美膳獅”炒菜機器人已拿下多家連鎖餐廳、學校與企業食堂訂單,過去一年有超1240家客戶簽單,覆蓋全國179個城市。炒菜機器人出餐效率高,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、壓縮廚房面積。
在C端市場,炒菜機器人雖相對小眾,但也有一定銷量。部分消費者因不想或不會做飯,又不想吃外賣,選擇購買家用炒菜機。2024年我國烹飪機器人線上市場銷售(銷售行業分析報告)額和銷量同比大幅增長。然而,如同預制菜一樣,消費者能否接受炒菜機器人做菜仍需探討。對于餐飲或廚電行業,關鍵要讓技術革新與消費者需求和權益同頻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