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化雖然看起來更像一個經濟問題,但實際上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從人類遷徙到物種遷移,從全球氣候到各國政治,全球化“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,直至一個‘同質化’的世界”。人們之所以會抓住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要素緊緊不放,一定程度上是因為,地理大發現的原始動機就是經濟性的。
自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后,傳統亞歐貿易通道被阻斷,歐洲人被迫從海上出發,尋找通往遙遠東方的貿易航線。當時的歐洲人已經認識到,地球是個球體,只要一直向西航行,就能抵達東方。但他們對大洋、大陸的分布還一無所知:于是,一心想到遙遠東方淘金的哥倫布,陰差陽錯地發現了美洲。
從他們踏上這片神秘土地的那一刻起,全球化就開始了。最立竿見影的表現是物種交換。盡管船隊沒有找到東方的財寶,卻意外發現新大陸上有許多他們聞所未聞的作物,尤其是馬鈴薯和煙草。這些作物抵達歐洲之后,迅速改變了當地的飲食結構和社會風氣:高產的馬鈴薯成為歐洲人后來最重要的主食來源之一;被印第安人用作藥品的煙草則徹底征服了歐洲貴族,叼著煙斗、端著紅酒(酒行業分析報告)成為成功人士的標志。
但歐洲人也沒開心太久。不久后全球迎來了一個持續200多年的小冰期(亦稱“小冰河時期”)。從美洲到歐洲再到亞洲,氣候逐漸變得寒冷干旱,糧食長期歉收,人地矛盾上升,最終激化了17世紀橫貫大半個人類社會的動蕩。由此,人類品嘗到了全球化的“蝴蝶效應”:早先引入歐洲的馬鈴薯等作物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,但由于印第安人的退場,遼闊美洲的農業人口已不足以支撐歐洲人的需求,不僅是糧食,橡膠、棉花、蔗糖等歐洲無法自給自足的產品全面短缺——黑暗而血腥的奴隸貿易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臺。
同期,大洋彼岸的中國也被全球化這只“蝴蝶”的“翅膀”牽動。歐亞海上貿易的“先鋒”依然是作物,番薯、玉米、辣椒……它們從中國沿海地區一步步擴散到內陸地區,特別是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和山地崎嶇的西南,這些作物迅速占得了農業生態位,成為當地百姓餐桌上的“常客”。
但作物并非海上貿易的主角,瓷器、絲綢、茶葉才是。歐洲人若想購得這些奢侈品,手中必須得有銀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