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、推動能源轉型的背景下,各國紛紛加快海上風電(風電行業分析報告)布局建設。其中,深遠海區域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,成為海上風電未來發展的新藍海。世界銀行數據顯示,全球可用的海上風能資源超710億千瓦,其中深遠海占比超70%,但目前開發利用率尚不足0.5%,潛力巨大。
歐洲國家探索深遠海風電起步早,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。2009年,挪威建成全球首個漂浮式風電試驗項目。能源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發布的報告顯示,截至今年8月,全球已并網的28萬千瓦漂浮式風電項目中,歐洲國家裝機容量占比84%,數量占比63%,主要分布在北海和地中海。英國與德國規劃的海上風電項目90%以上位于深遠海,英國提出2030年漂浮式風電裝機500萬千瓦目標,法國已在布列塔尼及地中海沿岸規劃布局漂浮式風電,葡萄牙計劃在大西洋深海海域部署首批漂浮式風電場。歐洲國家在多種技術路線、多元應用場景中實現突破和領先。已并網項目涵蓋半潛式、單立柱、駁船式、張力腿式等多種浮式基礎平臺,并且正在探索鉸接柱、模塊化等新型浮式基礎平臺。
隨著海上風電快速發展,用海規模不斷擴大,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利用逐步從近海向深遠海區域拓展。我國深遠海可開發范圍廣闊,資源豐富,且深遠海風速更穩定,年平均風速可達9米/秒以上,發電小時數顯著高于近海,適合大規模風電開發。我國積極推進深遠海項目規劃和開發,已建成“三峽引領號”“海油觀瀾號”“明陽天成號”等項目,累計裝機容量4萬千瓦,躋身全球第三位。同時,驗證“玻璃纖維外殼+XPS芯材+防護涂層材料”浮筒設計技術可行性,進行漂浮式風電為油氣平臺供電、“漂浮式風電+海洋牧場”等新模式探索。目前,陸豐油田群清潔能源電力供給改造示范項目、廣西欽州海上風電示范項目、華電陽江青洲三項目等在建,單機容量提高到16兆瓦及以上,中電建海南萬寧百萬千瓦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一期工程裝機20萬千瓦有序推進,計劃今年底建成并網。
還需看到,深遠海風電開發建設尚面臨管理制度欠缺、技術經濟性缺乏、用海用地要素保障趨緊、技術路線未收斂、融合發展模式較少等短板,需要政府部門、企業主體、科研機構通力合作。為做強做優海洋產業,有序拓展深遠海風電開發利用,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。
規范政策監管。加快出臺深遠海風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,保持項目規劃、用海審批等政策取向一致性,確保規劃及時落地。針對海上風電與油氣融合、風光波同場開發、“海上風電+海洋牧場/數據中心”等新模式新業態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簡化項目審批流程,破解制度障礙。